春节档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《哪吒2》)以破百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,观众对续作的期待值拉满。然而,《哪吒3》的上映时间却成了“薛定谔的猫”——豆瓣页面在短短三天内从2028年改为2030年,随后又悄然改回2028年。网友调侃:“哪吒闹海变哪吒‘闹’档期!”
面对时间表的“反复横跳”,可可豆动画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:“一切根据饺子导演的创作节奏来定。” 资深制片人王迓难分析,若延续《哪吒2》的工业化制作流程,《哪吒3》最快或于2028年面世。但饺子本人始终未松口:“创作需要时间,我们不能为了赶工而牺牲质量。”
二、导演回应:创作没有“快车道”
在《哪吒2》庆功采访中,饺子坦言:“《哪吒3》的难度远超预期。” 他透露,续作将延续“封神宇宙”世界观,角色数量和剧情复杂度成倍增长,“每增加一个角色,就要构建完整的人物弧光”。对于观众“催更”,他既感激又焦虑:“第二部已倾尽所有,第三部必须找到新的突破点。”
这种“不疯魔不成活”的创作态度贯穿饺子职业生涯。从弃医从影的孤注一掷,到《哪吒1》耗时5年打磨50亿票房神话,他始终坚信:“动画是终身事业,不是赚快钱的工具。” 这种匠人精神在当下快餐式创作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三、剧本成最大拦路虎
值得注意的是,制作团队多次强调《哪吒3》的核心挑战不在技术,而在剧本。如何让传统神话角色“哪吒”与现代价值观共振?饺子团队选择解构经典——从“剔骨还父”的悲壮,转向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反叛。这种改编既需保留文化根脉,又要注入时代思考,难度堪比“在钢丝上跳芭蕾”。
网友对此观点两极:有人期待“封神大战的史诗感”,也有人担忧“过度商业化会毁IP”。饺子回应:“我们会像对待最后一部作品般全力以赴。”
四、国产动画的“哪吒效应”
《哪吒》系列的成功绝非偶然。数据显示,《哪吒2》集结138家中国动画公司、4000余名创作者,堪称“动画界奥运会”。这种行业协同效应,让国产动画从单打独斗走向工业化。饺子特别致敬《大圣归来》:“没有田晓鹏导演破冰,就没有今天的国漫盛世。”
市场反馈印证了这种进步:《哪吒2》观影人次破2亿,带动宜宾、江油等哪吒文化地标搜索量激增453%,IP衍生价值持续释放。
结语: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相遇
当观众追问“哪吒3还要等多久”,或许该听听饺子的心声:“每一帧都要对得起观众的期待。”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,这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坚持,正是国漫崛起的底气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五年磨一剑,我们等得起!”
发表评论